top of page

《埃努玛·埃利什》

阿卡德语楔形文字:𒂊𒉡𒈠𒂊𒇺 EnûmaEliš)是巴比伦的创世史诗,名字取于史诗起首句。“埃努玛·埃利什”是阿卡德语,可译作“天之高兮”或“当在最高之处时”。此史诗是由奥斯丁·亨利·莱亚德于1848年至1876年在尼尼微亚述巴尼拔图书馆的遗址(该处于伊拉克摩苏尔)发现;1876年由乔治·史密斯出版。

整篇史诗大约有一千行,以阿卡德语分别写于七块泥板上。描写了巴比伦主神马尔杜克的伟大事迹,以及众神创造人类以为他们服务的经过。


天之高兮,既未有名。

厚地之庳兮,亦未赋之以名。

始有潝虚,是其所出。

漠母彻墨,皆由孳生。

大浸一体,混然和同。

无纬萧以结庐,无沼泽之可睹。

于时众神,渺焉无形。


史诗记载创世前是一片混沌,由两位原始神阿勃祖(Apsu,甜水或河流之意)与提阿玛特(Tiamat,一译“提马特”,咸水或海洋之意)统治。阿勃祖与提阿玛特生下拉赫穆(Lahmu)及拉哈穆(Lahamu),后又生下安沙尔(Anshar)和基沙尔(Kishar),二人生下安努(Anu),安努创造了众多神祇,他们玩乐时的噪音令两位原始神非常烦厌,阿勃祖本欲杀死这些年轻的神祇,但遭提阿玛特反对,侍侯他们的穆木(Mummu)则同意阿勃祖的做法。于是,提阿玛特便向众神中最有力量的埃亚警告,埃亚使用魔法令阿勃祖陷入昏迷,然后把他杀死,于是埃亚成了众神之首。他与妻子达姆金娜(Damkina)诞下儿子马尔杜克。马尔杜克能驾驭尘暴及旋风,并撕开了提阿玛特的身体,导致仍在提阿玛特体内的众神不得安睡。

众神怂恿提阿玛特报复杀夫之仇。提阿玛特所集合的力量愈来愈大,部分神祇加入她的阵营,她创造了十一只怪物协助她取胜,同时又把新任丈夫金固提升为“最高主宰”,面对即将降临的危难,众神都无力应付。最终马尔杜克被选为对抗提阿玛特之神。他杀死提阿玛特之后,以她的身体创造世界。于提阿玛特麾下的众神最初是被迫为其他神祇奴役的,当马尔杜克杀死金固,并以其鲜血创造人类时,他们亦获得自由,并建立巴比伦作为主神居住的地方。最后,诸神赋予马尔杜克王位,赐予他五十个称号。马尔杜克的地位比恩利勒要高,恩利勒于早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神为众神之王的神祇。

泥板所载的内容乃是从更古老的史诗所抄录下来,例如在加喜特王朝的第九位国王阿古姆二世的铭文中,似乎已显示出《埃努玛·埃利什》于公元前15世纪已经存在。[8]而学者从史诗中对马尔杜克的描述跟汉摩拉比王朝铭文作出比较,并分析史诗中的语言后,认为《埃努玛·埃利什》约于古巴比伦王国后期,或加喜特时期写成,时间大约等于公元前15至前14世纪



++++++++++++++++

阿马尔奈文书(Amarna letters),亦作亚马拿泥版或阿马尔纳泥板,是一批刻在泥板上的书信,在上埃及地区阿马尔奈古埃及第十八王朝首都阿克特阿顿)被发掘,绝大部分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统治者与驻守迦南亚摩利地区官员的外交书信。

公元前1350年间1330年,著名的“叛逆法老”阿肯那顿开始了尊奉太阳神阿顿的一神教宗教社会改革,并在现在埃及中部建立新的首都-阿克特阿顿(阿顿的地平线)。这批书信正是在此被发现。它们的特别之处在于,大部分由阿卡德楔形文字这种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字写成,这在埃及学上很罕见。已经出土的文书有382块,其中24块被解读。挪威学者、亚述学专家Jørgen Alexander Knudtzon著有《Die El-Amarna-Tafeln in two volumes (1907 and 1915)》一书。

第一位成功解读文书的是考古学家威廉·福林德斯·佩特里。他用了1891和1892两年时间,发现并研究了21块残片。1903年,法兰西科学院东方考古所的所长艾米丽·查希纳特破解出了另外两块泥板。在挪威教授Jørgen Alexander Knudtzon的研究下,另外24块分布在埃及和各地博物馆的泥板和残片被解读。


++++++++++++++++

贝希斯敦铭文波斯语بیستون‎古波斯语Bagastana

是一个位于伊朗克尔曼沙汗省贝希斯敦山上的多语言铭文,由阿契美尼德帝国国王大流士一世在位时所立,铭记他镇压高墨达政变和各地人民起义以及他取得王位的经过。

石刻上有描绘大流士一世脚踏高墨达的浮雕及其周围的铭文。整篇铭文以三种不同的楔形文字写成:古波斯语埃兰语巴比伦语(后期阿卡德语)。1835年,英国学者劳林森到达此遗迹及拓取古波斯文铭文摹本,1843年再来拓取石刻上其余铭文的摹本。


克特西亚斯提到过这块铭文,他在大约公元前400年发现了铭文的存在并且提到在铭文下方有一个喷泉和花园。他错误的判断这块铭文是“巴比伦的沙米拉姆王后献给宙斯的”。塔西陀也提到了铭文以及在悬崖底部的一些遗迹,包括一个赫拉克勒斯的祭坛。根据考古发现,包括一座前148年的雕像,与塔西陀所记载的一致。狄奥多罗斯也记录了“Bagistanon”(即贝希斯敦铭文)并声称它是由沙米拉姆写的。

一个关于贝希斯敦山(Bisotun)的传说出现了,波斯诗人菲尔多西在他于公元1000年前后写的《列王纪》中写了一个故事,是关于波斯国王库思老妻子希林的情人法哈德的故事。传说中,他因犯罪被流放,法哈德被命令凿山找水,如果他成功了,他将被允许和希林结婚。许多年以后,他开凿了半个山区,终于发现了水,可是却被库思老告知希林已经死了。他疯了,把斧子丢下了山,亲吻了土地,然后死去。在《库思老和希林》这本书中,法哈德的斧子是用石榴树的木头做的,在他丢斧子的地方,长出了一颗石榴树,它的果实可以治疗疾病。希林并没有死,按照故事的说法,当她听到法哈德死去的时候显得很悲伤。

1598年英国人罗伯特·雪莉在代表奥地利使团出访波斯时,看见了这块铭文,并引起了西欧学者的注意。他们错误的认为这块铭文源自基督教。法国将军加德安(Gardanne)认为它是描绘耶稣和他的十二门徒,而罗伯特·克尔·波特认为这块铭文表现了失踪的以色列十支派萨尔玛那萨尔一世。意大利探险家佩德罗·瓦勒在朝圣期间参观了这块铭文,大约在1621年。

Comentá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