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大正时期学科

天文学

 自奈良时代到德川时代,日本一直采用中国的阴历。从1669年开始日本虽然有了贞享历·宝历历·宽政历·天保历,但这些都是阴历。旧历一直使用到明治5年12月2日为止,1873年1月1日(旧历明治5年12月3日)开始使用阳历的新历,也出版了福泽喻吉的《改历辩》和黑田行元的《新历训蒙》进行推广。德川时代的编历机关是京都的司天官·土御门家,明治则在东京开设了星学局。1888年成立东京天文台负责编历和报时,最初每天午用炮报时,1912年改用无线电报时。1888年兵部省海军部内设立水路局并附设观象台,它是日本最早使用先进仪器和技术的观象台。1877年东京大学创立时就创设了天文科,并于1878年建立了天象台。美国人保尔(H.M.Paul)是东京大学最早的天文学教授。寺尾寿是最早的日本人天文学教授,为建设日本近代天文学操劳一生。1882年成立日本气象学会,次年发行天气图,开始天气预报。1895年野至中夫妻在富士山顶观测气象。1899年设立水泽纬度观察所,后来该所成为纬度变化国际中央局。1908年成立日本天文学会治。1902年平山信发现小行星,1886年北尾次郎发表《大气运动及台风的理论》,1902年木村荣发现纬度变化的z项,并于1911年获帝国学士院恩赐奖。

数学

  1855年(安政2)成立的长崎海军传习所对移植西方数学起了很大的作用。这里以荷兰军官为教师,讲授航海术、炮术、测量学、数学等,数学方面已涉及微积分。此外,洋学教育机关“蕃书调所”也成为西方数学的教授场所。1862年(文久2年)这里设立数学科,由神田孝乎担任教授,教科书是福田理轩的《西算速知》和柳河春三的《洋算用法》。
  明治初年,沼津兵学校是西方数学的教育中心。沼津兵学校在沼津城内,1868年(明治1年)创办,1872年关闭,五年来培养出来的数学人才约200名,其中如荒川重平、中川将行、真野肇等,在明治初年数学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官立大学南校(前身是善书调所,1877年改为东京大学)也是数学教育的一大根据地,这里有许多外籍数数学教师。东京大学创立时,菊池大麓为教授,他为普及中等数学教育立下巨大的功绩。菊他的《初等几何教科书》(1888年)是整个明治大正时代最优秀的教科书。藤泽利喜太郎和菊池同为明治数学界的二大巨擎[注2],他将保险学和统计学等的实用数学介绍到日本。藤泽的《算术教科书》(1896年)和《初等代数教科书》(1898年)被定为中等数学教育的教科书。随着西方数学的兴起,和算(日本数学)开始没落。1872年(明治5年)公布的学制,将大中小学的数学一律定为西方数学,给和算以巨大的打击,许多和算家被迫转业。
  1877年(明治10年)创立东京数学会社,出版《东京数学会社杂志》。1887年(明治20年)中川将行等人创立反大学派的数学协会。进入20世纪,日本的近代数学才算真正确立,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论文,如中川挂吉的《双曲线几何学》(1901年)、吉江琢儿的《微分方程式研究》(1903年)等。1911年(明治44年),林鹤一创办了《东北数学杂志》,它后来成为国际性的数学杂志。1918年(大正7)远藤利贞出版了《增修日本数学史》。


  1837年(天保8年)宇田川容庵译著的化学书《舍密开宗》,最早将欧洲近代化学传到日本。后来又出版了川本幸民的《兵家须读舍密真言》、桂川甫策的《重译化学通览》和上野彦马的《舍密局必携》等化学书。幕末的化学教育机关是藩书调所、西洋医学所和长崎精得馆。1868年(明治1年)成立大阪舍密局,聘请荷兰人哈拉塔马(Gratama)为该局教授,专门培养化学人才。1870年大阪舍密局改为大阪理学所,后又称为大阪开成学校。开成学校(大学)内设五所学校,其中有化学学校,从英国招聘阿特根逊(R·w·Atkinson)来日,教授普通化学、冶金学、分析实验等,学生有久原躬弦、高山甚太郎、高松丰吉等,他们都是日本化学创始期的重要人物。1870年京都创设舍密局,它是日本最早的工业试验所。1878年(明治11)成立日本化学学会,出版了《日本化学学会志》,刊登了许多优秀论文,如高山甚太郎的《日本制茶分析》、中泽岩太的《天和山炼铜化学》和吉田彦六郎的《漆的化学研究》等。
  有关化学试验的研究机关中,历史最悠久的是东京卫生试验所,主要是检查和管理药品。1893年(明治26)设立东京农事试验场,专门研究农艺化学。1900年(明治33)建立的东京工业试验所,进行有关化学的试验和研究。化学研究方面,有1908年池田菊苗发现的“味之素”(味精),还有高峰让吉的“高淀粉酶”(1909)和铃木梅太郎的“维生素B”(1910)等,都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明治末期至大正时代的化学研究,获学士院奖的有:高峰让吉的《肾上腺素的发现》(1912)、真岛利行的《关于漆的主要成分研究》(1912)、让本满丸的《油脂研究》(1920)、田原良纯的《关于河脉毒素的研究》(1921)比奈泰彦的《汉药成分的化学研究》(1923)、铃木梅太郎的《副营养素研究》等。


物理

  1872年(明治5年)出版了由泽渝吉的《训蒙穷理发蒙》三卷,它是有关天文、地理、物理学的启蒙书。后来又陆续出版了《穷理发蒙》(鱼住、宇喜多合编)、《穷理问答》(后藤达三)、《穷理余谈》(土屋政朝)、《穷理便解》(望月诚)等,这些都是有关物理学方面的启蒙书,对普及近代物理学起了很大作用。为了满足物理教育的需要。1872年出版了片山淳吉编的《官版物理阶梯》(全三卷),1888年出版了日英德法对译的《物理术语辞典》。1877年(明治10年)东京大学创立时,招聘许多物理学教授来日讲课,其中美国俄亥俄大学教授明顿荷尔(Mendenhall)对日本物理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还有英国人位因(Ewing)和诺特(Knott)先后被东京大学聘为教授,为日本近代物理学奠定基础。山川健次郎是最早的日本人物理学教授和五位理学博士之一。当时东京大学物理学教研室是日本物理学研究中心。
  至明治20年代,日本物理学进入自立时代,出现了田中正平的《纯正调管风琴研究》(1888)和长冈半太郎的《磁致伸缩现象研究》(1889)等科研成果。接着,世界水平的论文不断出现,日本物理学家的活动也频繁起来;明治后期,长冈半太郎的《原子模型研究》(1903)是日本理论物理学上最光辉的业绩。他的学生本多光太郎除研究地球物理学外,还进行了钢铁的物理研究和磁性研究,开拓了冶金物理学的新领域。1917年发明了K.s磁钢。1916年(大正5年)他的《关于铁的研究》获学士院奖。此外,获学士院奖的还有寺田寅彦的《关于劳厄电影的实验方法及其说明的研究》(1917)、西川正治的《尖晶石的原子配置及受歪的物体的x光检查》(1917)、木下季吉的《关于放射线的研究》(1923)等。在普及工作方面,中村清二及田九卓郎写了中等教育用的物理学教科书及参考书。京都大学水野敏之丞的电波研究也很有成绩,1896年初次制作了x光的发生装置,拍摄x光照像。1917年,东京建立了理化学研究所,对工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博物

  日本的博物学是指动物学、植物学和矿物学。1833年(文政6年),德国人西博尔德(F.Von sdbld)作为荷兰医官到达长崎,一面行医一面从事日本动植物和地理学研究。他培养出了一批日本博物学家,其中最著名的是伊藤圭介(1803-1901)。他是幕末与明治科学之间及本草学与近代植物学之间的桥梁。
  1869年(明治2年)东京开成学校和东京医学校首次开设动植物学课。1873年(明治6)开成学校首次开设矿物学课。1877年(明治10年)开成学校改为东京大学,创设生物、地质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博物学初创时聘请外籍教师讲课,后来才培养出一批日本的博物学家。1877年美国人莫尔斯(E.S.Morse)于1879年发现了大森贝掠,这是日本人类学的开始。莫尔斯一面在日本各地采集古生物标本,一面在东京大学教授动物学,向日本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
  明治时代的植物学与江户的本草学之间的关系密切。1868年明治政府接收了幕府的植物园(即小石川御药园),改称大病院附属御药院。1877年它附属于东京大学,1886年改为帝国大学植物园,附属于理学院,植物学教研室迁到园内。次年为研究高山植物,在日光设立分园。小石川植物园对培养日本植物学家起了相当大的作用。1871年,文部省内设博物局,专管博物馆和植物园1873年博物局改为博览会事务局,其中博物科有动物、植物和矿物三个部门,分别管理研究学问,收集标本和陈列展品。1900年改为帝室博物馆,由宫内省管辖。1923年关东大地震,东京博物馆被毁,次年将帝室博物馆的然科学展品让给东京博物馆时,展品达9.3万余件。
  博物学启蒙读物有田中芳男的《动物挂图》(1872—1877)和野职憨的《植物挂图》(1873—1878)。杂志有博物局出版的《博物杂志》(1879年创刊)、东京动物学会的《动物学杂志》(1888年创刊)等,登载了质量很高的论文。著作有白井光太郎的《日本博物学年表》(1891年)、松村松年的《日本昆虫学》(1899年)、岩崎重三的《日本矿石学》(1901年)、三好学的《植物学讲义》(1899年)、藤田经信的《日本水产动物学》(1902年)、饭田启的《海洋动物学》(1902年)等。


学:军事
  明治政府在富国强兵政策的指导下,1869年设立兵部省,内设兵器局,重新整顿藩营军事工厂。1877年建成陆军二大工厂(东京·大阪)和海军二大工厂(筑地·横须贺),同时招聘外籍技术人员,大量派留学生到外国学习军事技术。明治初期在造船工业上始终限于维修,兵舰主要在英国建造。1884年以后,日本才开始有钢制商船(如“筑后川丸”)。1896年施行造船航海奖励法,大大促进了造船工业。1898年三菱长崎造船所建成日本钢制邮船“常陆丸”(6200吨,2000匹马力)。甲午战争以后,日本造船技术有了显著进步。1897年宫原二郎发明了宫原式水管锅炉,1903正式被海军采用。1907年战舰“安艺”·“伊吹”在吴海军工厂建成。1908年三菱长崎造船所建成的“樱花丸”上安装着日本最早的国产汽轮机和宫原式锅炉。但日本造船技术的真正独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在枪炮、火药制造技术方面,1880年(明治13年)村田经芳发明村田式步枪。后来继续改进,至1906年(明治39)发展成三八式步枪、骑兵枪、机关枪。1885年(明治18)大贩炮兵工厂开始生产意大利式野战炮(青铜)。1898年(明治31)有坂成章设计了三一年式速射野战炮(钢制)。1897年吴海军兵工厂制造了日本海军最早的口径12公分的速射炮。19世纪后半期是世界火药制造技术大改革的时代,黄色无烟火药代替了黑色有烟火药。日本派岛川文八郎等到德国学习火药制造技术,回国开设板桥火药制造所,开始制造无烟火药。1891年(明治24年)下濑雅允发明了下濑火药[注6],在日俄战争的日本海海战中下濒火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21年年(大正10年)建立航空研究所,1919年(大正8年)建立陆军科学研究所,1923年(大正23年)建立海军技术研究所,日本军事工学大为发展。


学:土木

  明治初年利用外国的土木技术进行河道疏通,如淀川及利根川的疏通。1878年(明治11)施工的宫城县野蒜港和福井县圾井港是日本近代港湾技术的开始。其后又陆续建成长崎、横滨、大版等25个港湾,促进了土木工学和水泥制造技术的发达。
  铁路和桥梁建设方面,1870年东京、横滨间的铁路建设依靠英国。后来日本自力更生,1880年(明治13)通车的京都与大津间的铁路建设全部由日本人自己之手完成。同年开通的旧逢坂山隧道是最早由日本人开掘的隧道。明治时代日本的桥梁由木桥向铁桥、钢桥、钢筋混凝土桥发展。最早的日本桥梁专家是广井勇,1909年(明治42年)竣工的仙台市广濑桥是日本最早的钢筋混凝土桥,由广井勇设计。
  琵琶湖疏水工程是表明土木技术独立的划时代的事业,其附属水力发电所向世界表示了明治时代土木技术的成果。这个工程由工学界元老田边朔郎设计。[注7]古市公威也是工学界前辈,为日本 的工学教育和研究体制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功绩。


应用化学

明治初期对日本化学工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是德国人华格纳(Wegener,1831—1892)和宇都宫三郎。前者是应用化学家,特别精通陶瓷制造;后者是日本水泥之父,1871年(明治4年)他在深川工作分局开始制造日本最早的硅酸盐水泥,并担任小野田水泥厂的技术指导,对日本的水泥、陶瓷工业的发展贡献很大。1884年(明治17年)东京大学设立应用化学科,开始进行应用化学教育,出现了高松丰吉和中泽岩太等名教授。高松是当时日本有机化学权威,中泽是无机化学权威。1888年(明治21年)高峰让吉建立大日本人造肥料公司(日产化学的前身),用美国制造的机器生产化肥。明治后期是陶瓷、煤气、制糖、磷酸等化学工业开始大量发展的时期,也是应用电力的重化学工业的试验时期。1900年(明治33年)设立工业试验所,接着各地陆续开设工业试验场、讲习所,促进了化学工业的发展。

电气工学

日本的电气工学是和电讯技术同时从欧美引进的。1878年(明治11年)3月25日(后来定为电气记念日)工部大学校首次点起了弧光灯。1883年(明治16年)东京电灯公司成立,接着电灯试验成功。1884年(明治17年)工部大学校的电讯学科改为电气学科,出现了志田林三郎、藤冈市助等电气工学家。1887年(明治20年)东京电灯公司的火力发电所建成,接着神户、大坂、京都等火力发电所也先后建成。1892年琵琶湖水电站建成,此外各地还有小规模的水力发电所。1890年(明治23)藤冈市助设立白热社(东京电气公司的前身),开始制造电灯泡。1895年(明治28年)小坂矿山最早使用三相诱导电动机,后来这种电动机被普遍使用,开拓了电力应用的途径,同时促进了电机制造工业的发达。1809年(明治40年)开始,名古屋、东京、大坂等城市纷纷建成电气铁路。1907年(明治40年)东京电灯公司桂川驹桥发电所高压输电成功。19l4年大正3年)猪苗代湖水力发电所竣工,开始了高压远距离输电。大正以后进入大输电网时代,工业动力从蒸汽转向电力。
1877年引进电话机。1890年设置电话交换台。1891年(明治24年)设立了递信省电气试验所,它和1910年(明治43年)成立的日本 电气工艺委员会一起,对日本电气事业贡献很大。明治末年无线电讯电话技术发达起来。1897年(明治30)松代松之助等开始研究无线电讯,并取得80海里无线电通讯的成功。1903年(明治36年)长崎、基隆间的海上630海里无线电讯试验成功。1912年(明治45年)鸟漓右一等发明TYK式无线电发报机。


电采矿冶金学

明治初期各大学相继开设矿山学、冶金学课程,培养出如小花冬吉、栗木廉等人。采煤初期使用蒸气功力,后来使用电气动力,至20世纪大煤矿已经全部机械化。铜的生产技术也有显著进步,至大正中期铜产量占世界第二位。由于釜石铁矿建设英国式制铁所的失败,日本炼钢业转向兵工厂,由军部主持。1882年(明治15年)筑地海军兵器局开始用克虏伯(Krupp)式坩涡炼钢,首次将欧美炼钢技术移植到日本。1890年(明治23年)横须贺海军兵工厂建成法国式平炉,1892年(明治25)矣兵工厂建成3吨酸性平炉。陆军在大坂、东京等兵工厂设置平炉炼钢。但明治20年代日本每座炼钢炉的年产量只有1000吨(当时欧美一流国家年产量为300—400万吨)。
1901年(明治34)国营八幡制铁所的近代熔矿炉开始生产。至1916年(大正5年)八幡制铁所钢的年产量为30万吨,取得了日本炼钢技术的主导权。日俄战争以后民间冶炼工业兴起,特殊钢的生产和电气炼钢法也在明治末期实现了。采矿冶金理论方面,帝国大学工学院开设了采矿冶金学讲座(1893年),渡边渡写了《矿床学大意》(1890年),傣国一写了《金属组织学》(1908年)。的场中和舟桥了助两人对磁性探矿法进行研究(1900年),开拓了新的领域。


机械工学

   由于军事上的刺激,日本的蒸汽机制造技术比工作母机制造技术发达得较早。至1887(明治20年)蒸汽动力已代替了水车,占日本工业动力的一半。1896年(明治29年)芝浦制作所制造的1300匹马力活塞发动机(安装在钟渊纺织公司兵库工场)是当时东亚一大型陆用动力机,在日本蒸汽工业史上划一新纪元。内燃机的制造从明治后期才开始模仿试验。日本最早的国产机车是1893年(明治26年)铁道院神户工场制造的1B1型复式机车。至1913年(明治46年)国营铁路全部选购国产机车了。1905年(明治38年)方始由池贝铁工厂造出了二台美式车床。明治时代丰田佐吉发明的纺织机是世界著名的,1909年(明治42年)丰田式织机公司制造了宽幅铁钢制动力织机。明治末期机械工学的教育和研究发展很快,其中心是在东京、京都两帝国大学的机械工学科和东京高等工业学校。著名的著作有关口八重吉的《机床》(1909)。

医学
  1868年(明治1年)新政府在横滨设立临时军事医院,聘请英人韦利斯(Willis)担任指导,后迁到东京,改为东京府大医院。次年新政府将幕府的医学所和大医院合并,改为医学校兼医院,成为新政府的第一所医学教育机关。当时政府从德国请来两名医学教师即外科医生缪勒(Muller)和内科医生霍夫曼(hoffmann),主持医学校的教学和治疗。1877年医学校改为东京大学医学院。随着中央医学教育的确立,地方也纷纷建立医学校,培养西方医学人才。1872年,文部省设置医务课,掌管医疗卫生事业。1874年,公布医制76条,规定开业医生必须通过考试西医学,于是日本传统的中医学便急剧衰落下去。明治政府为了发展近代医学,派遣成绩优秀的学生到德国留学。当时留学德国成了日本医学界的一股风气。1875年,东京医学校设立三年制速成班,还建立第二医院供速成班学生临床研究之用。这样,近代医学进一步得到普及。
  19世纪后半期,细菌学成为一种新兴的学问。绪方正规和北里柴三郎是日本第一代细菌学家。1890年,北里发现破伤风菌抗毒素并任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在传染病研究所的推动下,日本的细菌学和流行病学得到发展,卫生防疫思想普及全国。1894年香港发生鼠疫,青山风通·北里柴三郎赴香港调查研究,医学团体纷纷成立,1893年成立了日本解剖协会和耳鼻喉学会,1897年成立了眼科学会。至明治末年日本医生达3万人,各府县都成立了医师会。1910年还出现了关西联合医师大会·关东北医师大会等联合组织。1902年第一届日本联合医学会在上野公园召开。1896至1910年先后成立了各类分科学会,出版学会杂志。至此,日本医学正式开始加入近代医学国家的队伍。从1897年(明治30)日本参加莫斯科召开的第十届国际医事会开始,不断派代表参加各种国际医学会议。与此同时,外国学者也络绎不绝地来日本进行学术交流。
  关于学术研究方面,著名的有:小金井良精的阿伊努族解剖学研究(1904),桂田富士郎的日本吸血虫研究(1904),山极胜三郎的癌的研究(1905),秦佐八郎的抗梅毒药雪尔伐散“606”的发现(1909),高木兼宽的脚气病研究(1884)等。
北里柴三郎发现了鼠疫菌,志贺洁发现了赤痢菌,长冈半太郎进行了原子模型的研究,本多光太郎完成了镍钢和一般钢合金的研究,铃木梅太郎发现了维生素B1,木村荣在天文学中发现了Z项等(附图的顺序依提到的顺序)。


  明治政府很关心欧美农业的动向,第一、派岩仓使节团赴欧美视察农业,第二、参加各国召开的国际博览会取得经验,第三、采纳外籍教师的建议。具体接触到先进的欧美农业和农业行政之后,从明治十年前后起,实行农业欧美化。首先是输入欧美农作物、家畜品种和近代农具。如1869年,通商司从横滨英商购入洋种牛、猪及制酪器械,1871年从美国输入水果、蔬菜和谷物的种苗,1873年随岩仓使节团到欧洲的岩山壮太郎携回英美两国的谷物、蔬菜、牧草等种子。输入的种子由民部省的试验场或老农试种,内藤新宿试验场·三田育种场·神户橄榄园·播州葡萄园·驹场种艺所·驹场农学校等的建立都与这种政策有关。其次是派人到外国留学。如松野砌1870年赴德国由学,回国后担任东京山林学校校长。又如岩山壮太郎赴美考察,回国后担任内藤新宿试验场、下总牧羊场的经营及劝农局、农务局等的要职。再次是聘请外籍教师。如1876年(明治9年)从英国招聘五名教师,到农事修学场(设在内藤新宿试验场内)教书。又如1872年(明治5)北海道开设开拓使临时学校(扎幌农学校的前身),从美国聘请马萨诸塞农科大学校长克拉克(W·S·Clark)来日任校长。最后是设置研究机关,如开设内藤新宿试验场(1872)、东京农业试验场(1875)、三田育种场(1877)、神户橄榄园(1879)等。
  政府也开办了如东京山林学校(1882)、东京农林学校(1886)、礼幌农学校(1876)等。1886年(明治19)建立帝国大学农学院,设立农学·林学·兽医·农艺化学·水产等五个学科。1907年(明治40)札幌农学学校改为东北帝国大学农学院。1893年(明治26)建立农事试验场(包括东京总场及6个地方分场),进行各种农业试验。1896年成立札幌农学会(1907年改为农林学会),出版《扎幌农林学会报》。1914年(大正3)成立日本林学会,次年成立日本育种会(后改遗传学会)。其后又成立了植物病理学会(1917)、日本兽医学会(1921)、日本农艺化学会(1924)等。
  日本农学落后于其他自然科学,明治时代还没有脱离试验阶段,缺乏体系化。但大正时代发展很快,作物学和园艺学发展很快。吉川桔辉的关于栽培稻分类研究(1908),福羽选人的关于园艺作物研究(1892),田中节三郎的关于水稻的起源、原产地、品种等研究(1898),池田伴亲的关于柑桔无核结果研究(1907),安藤广大郎等的水稻冷害研究。


  德川时代的律法大致是习惯法、道德法,而明治政府的律法基本上采用自然法。最早将自然法介绍到日本的是文久年间(1861—1863)留学荷兰的西周和津田真造,最有贡献的则是巴黎大学教授鲍杀那德(G·E·Boisspmade)。以1870年(明治3)箕作膀详的《法兰西六法》为始,英国·法国法学派的书籍被介绍过来。如奥斯丁(J·Austin)著作被大岛贞益译作《豪氏法学讲义节约》出版(明治13年)。明治初期,司法省法学校的法国法学派和东京大学的英国法学派对立,它具体表现在著名的商法延期实施的争论。当时法国人编的民法和德国人编的法国式商法公布后,商业界对千余条的商法不满,提出延期实施。英国法学家主张延期,法国法学家主张坚决实施。结果帝国议会决定,商法民法一律延期实施。
  明治中期,法国法学派的学者发表了许多著作,如深野达的《法国民法约说》(明治20)等。英国法学派的学者也不示弱,土方宁发表《英国契约法》(明治20),增岛六一郎发表《英国诉讼法》(明治20)。两派对峙间出现了德国法学派,德国法学权威狄伦堡(H·Dernburs)的著作被副岛义一等译作《德国民法论》出版(明治32)。此后德国法成了日本法学的规范。1893年(明治26)成立的法典调查会所编纂的法典,钦定大日本帝国宪法模仿德国宪法是其一例。新民法和商法既不采用法国法也不掺入英国法,纯粹是德国法的继承。
  明治后期,统治德国法学界的所谓注释法学和概论法学也在日本法学界流行起来,同时还想探索法制的渊源,对罗马法和日耳曼法进行研究。1913年(大正2)帝国学士院出版了《查士丁尼皇帝钦定罗马法学提要》(末松谦澄翻译)。日本最早研究罗马法的是春木一郎(1870一1944),研究日耳曼法的是中田蒸。由于国家主义的兴起,此时日本法制史和中国法制史的研究也发达起来,出版了许多著作,如中田嚣的《日本庄园的系统》和浅井虎夫的《中国法制史》等。日俄战争以后,国际法也被重视起来。当时国际法专家是京都帝大教授千贺鹤太郎(1857-1929)和东京帝大教授立作太郎(1874—1943)。前者著有《国际公法要义》(明治42),后者著有《内乱和国际法》(明治45年)。

   明治政府积极展开启蒙运动,不管学统·时代一律仿效。在长期封建专制的抑压下,人们感到欧美世界自由平等,是人类完全独立自主的理想世界。福泽渝吉就主张:“欲知事物之理,必须学字,此即急务学问之理。”受西方自由主义理论影响很大的加藤弘之(1836—1916)在其《真政大意3》(明治3年)中说,对人民的自由,政府的职责是保护和劝导,除此之外,不可妄加干涉,这是政府存在的“天理”。当时从封建束缚下摆脱出来并由西方知识促使个性觉醒的人们,发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一条必然的规律,从而欧美启蒙思想家们的合理观成为最容易接受的东西了。福泽渝吉的《劝学篇》(明治5—9)和《文明论概略》(明治8年),加藤弘之的《真政大意》和《国体新论》(明治8),西周的《百一新论》(明治7年)和《致知启蒙》(明治7年)成为大家喜爱的启蒙读物。这些著作主要是批判和清算封建的意识形态。当时以欧美各国为理想而提倡独立自主的启蒙思想家除上述外,还有森有礼 (1847—1889)。1973年(明治6)他组织一个宣传启蒙思想的学术团体“明六社”。该社出版《明六杂志》,召开演讲会,“觉愚蒙之眼”,为开展启蒙运动而尽力。明治初期的哲学主要是移植法国的实证主义和英国的功利主义。在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下产生了日本最早的统计学及其先驱杉亨二(1828—1917),以及田口苗吉的《日本开化小史》。明治10年代,日本哲学界仍没有力量评论西方学说,只能追随与模仿。当时英国哲学家斯宾塞(H. spencer)被认为是一大权威,他的进化论哲学对日本哲学界影响很大。他的《社会学原理》(严修译为《群学肄言》)由乘竹孝太郎译出,受到大家的欢迎。斯宾塞的学说受到日本欢迎是由于它和明治时代的文明开化思想相适应。法国卢梭(Rousseau)的天赋人权论也被介绍到日本。他的名著《民约论》有多种译本,其中中江兆民的译本《民约译解》影响最大。中江兆民还著有《理学钧玄》(明治19年)和《三醉人经纶问答》(明治20),前书介绍西方哲学,后书鼓吹自由民权,仰慕法国革命。这个时期自由民权运动高涨,出现了许多鼓吹自由民权的著作,如福泽渝吉的《通俗国权论》(明治11)、植木枝盛的《开明新论》(明治11)和《言论自由论》(明治13)等。
    明治中期由于甲午战争的胜利,国民意识高扬,国家主义兴起。在哲学上对以前引进的自由主义哲学发生怀疑,终于抛弃英·美·法的实证主义哲学,引进德国的理念主义哲学。日本最早移植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是西周,他在《人生三宝说》中介绍了康德的《纯理性批判》。但有系统介绍德国哲学的是竹越与三郎(1865-1950),他在《德国哲学英华》中介绍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明治20至30年代大力移植德国哲学的时代,唯心主义哲学统治整个日本哲学界。与唯心主义哲学流行的同时,国粹主义也泛滥起来。三宅学岭组织政教社,出版杂志《日本人》,领导国粹主义运动。三宅学还写了《真善美日本人》和《伪恶丑日本人》,在他的《哲学涓滴》中,把他的国粹主义和德国唯心主义哲学有意识地结合起来。除三宅外,移植德国哲学的还有清野勉(1853—1904)、大西祝(1864年—1900)等。唯心主义哲学的流行助长了儒教和佛教的复活。1890年(明治23)《教育效语》的公布,标志着封建的儒学思想卷土重来。佛教学者井上圆了(1858—1919)和清泽满之(1863—1903)妄图抓住西方科学的片段来掩饰佛教的非科学性。前者著有《佛教活论》,后者著有《宗教哲学骸骨》。至明治后期,开始介绍西方哲学原著,如木村鹰太郎的《柏拉图全集》五卷等。还出现了专著,如波多野精一的《斯宾塞研究》等,同时由于哲学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一种教养,出成了许多哲学概论书,如桑木严翼的《哲学概论》(明治35)。有一部分人不满足于西方哲学,潜心研究印度哲学和宗教学,于是出现了村上专精的《日本佛教史纲》(明治31年,有商务印书馆的中译本,)、境野黄样的《印度宗教史》(明治38)、高额武次郎的《老庄哲学》(明治42)、姊崎正治的《宗教学概论》(明治33)、加藤玄智的《东西比较宗教教史〉(明治36)等。此时儒教思想特别受到尊重,恢复了德川时代的释奠(祭孔),设立了孔子祭典会。这个时期心理学和美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出现了日本最早的心理学家元良勇次郎(1858—1912)和美学家森林太郎(鸥外)、高山林次郎(梧牛)。



  明治初期文学界仍是封建史学占统治地位。1869年(明治2)明治天皇效令三条实美太政大臣复兴修史事业,设史料编辑国史校正局。1877年(明治10)设立修史馆编纂《大日本编年史》《复古记》《皇亲谱》等。过去是以武家为中心的历史,现在是以皇室为中心的历史。然而,在文明开化的浪潮中,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也受西方文学的影响。明治初年翻译了许多欧洲通俗历史著作,满足了启蒙运动的需要。后来基佐(G·Guizout)〈欧洲文明史》、波克尔(H·T·Buckle)的《英国文明史》和米涅(F·A·M·Mignet)的《法国革命史》等西方史学的著作被翻译过来。西方文明史学是英法资产阶级的进步史学,它认为人类历史是从未开化、野蛮到文明的无限进步的历史过程,摆脱了宗教对历史的束缚。在西方文明史学的影响下,日本史学界已不满足旧式编年体或列传体的封建史学,而试图用史论体的文明史观来实证人类的展和文化的进步了。于是日本的文明史学应运而出,出现了以西方文明史论来写日本历史的著作,开拓了新的历史领域。明治10年以后出版的文明史或开化史有:田口卯吉《日本开化小史》(明治10)、北川藤太《日本文明史》(明治11)、渡边修次郎《明治开化史》(明治13)、藤田茂吉《文明东渐史》(明治17)、福田久松《大日本文明史略》(明治24)等。
  1886年(明治19)德国人利斯(L·R·Riess)创设东京帝大文学院史学科,将兰克(L·Von·Ranke)的实证史学论传到日本,强调历史的客观研究,主张通过原始史料的考证来究明历史的具体面貌。德国历史学派的考证主义与明治政府的政治思想相吻合,便以它作为官方史学的目标,并决定停止编撰《大日本编年史》,以东京帝国大学国史科和史料编纂所为中心,进进编辑史料。结果编成《大日本史料》、《大日本古文书》、《国史大系》、《续国史大系》等大部头资料性著作。实证史学压倒文明史学,成为日本史学的主流和正统。
  至明治20年代,史学界不满足于以前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史研究,开展了文化史和经济史的研究。于是出现了文化史学和社会经济史学。文化史学是把历史研究的对象从政治扩大到社会和文化,探索人类的精神世界。津田左右吉的《神代史的新研究》是文化史学的代表作。它否定神代史,认为是后世人伪造的,粉碎了天皇制的传说。社会经济史学则以经济为研究对象,满足了当时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经济史学比较接近客观历史本来面貌,以丰富的社会经济资料证实人类社会的共同规律,为无产阶级文学的诞生创造条件。当时出版的经济史学著作很多,著名的有栗田宽的《庄圆考》(明治21)、滨田健次郎的《日本古代通货考》(明治21)、获野 由之的《日本财政史》(明治23)、苦沼贞风的《大日本商业史〉(明治25)等。
  甲午战争以后,东洋史研究发达起来。日本人开始用西方史学方法论来研究中国史,并取得一定的成果。田口卯吉的《中国开化小史》(明治21)是抛弃旧的儒学史学观,用文明开化史观来叙述中国历史的先驱作品。那河通世的《中国通史》(明治21)也是用近代科学方法来研究中国史概论的名著。此外,白鸟库吉对中国北方民族及东西交通史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明治后期,日本史学界为配合政府侵略大陆的政策,对东洋史进行广泛研究。在概论方面,有高桑驹吉《东洋大历史》(明治38)、市村成次郎《东洋史要》(明治45)等;在专题史方面,有林泰辅《朝鲜通史》(明治45)、白乌库吉《满洲的过去及将来》(明38)和《肃慎考》、那河通世《台湾、朝鲜、满洲史研究入门》(明治33)等;关于蒙古史,有白鸟《蒙古民族起源》(明治40)、内藤虎次郎的《蒙文元朝秘史》(明治42)、多桑(Dohsson)的《蒙古史》(明治24,田中萃一郎译);关于中亚史,有白鸟的《乌孙考》(明治33)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