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 ✿ 锁具与开锁
✿
▼海老锭
海老锁是一种板式弹簧装置、被安装在左右对开的门的把手部分,一般认为起源于中近东地区,经由丝绸之路由唐朝传入日本。日本目前最古老的锁出现在飞鸟时代、羽曳野市的野野上遗迹,形状像虾故而称为“海老锁”。此外在在东大寺的正仓院也有收藏。
日本锁的形式从7世纪中期开始到10世纪左右没有太大变化,需要上锁的阶层有限。平民居住的长屋在露地或小巷里面,没有锁门的必要必要。战国时代,武器锻造带来了的金属加工技术的提升。江户商业的发展带来了私产的增加。因为武器需求的日益减少、锻刀的工匠不少转向了新兴的造锁行业。最先普及全国的和锁有海老锁、太鼓锁、船型锁三种。根据铁矿·刀剑的名产地和藩县的振兴政策,各地也制作了地域特有的锁。其中广岛的安芸锁、鸟取的因幡锁、高知的土佐锁、德岛的阿波锁被称为日本四大名锁。
▲海老锭
▲太鼓锭
▲船型锭
▼土佐锁
土佐锁的特点在于「铁味」,和刀剑一样使用了玉钢锻造,光泽和锐度在和锁中十分出众,也被称为染锁。前面有竖条纹状的分层。大小和锅岛烧一样严格,有着刚健朴实的重量感,最重可达重7Kg。装置越复杂,锁头里的板簧数量越多,并不容易复制钥匙,因此安全性很高。土佐藩的藩主、山内一丰把土佐锁定为不允许流出藩外的贵重物品,因此现存的锁头很少。和刀剑一样,土佐锁有自己的铭号,著名的有土州修弥作、本家喜久作等。
▼因幡锁
因幡藩的伯耆地方出产优质砂铁,当地生成的锁具也十分独特。表面不是锻造而是“焊接”,正面膨胀,背面平坦。让人联想到僧侣坐禅的样子,洋溢着堂堂正正的风格。伯耆的铁有重量感,制品通常有种厚重的感觉。然而因幡锁却略显轻薄。民间艺术家柳宗悦创造了这种简约的设计魅力。现存铭号有因住林兼次之作、因幡住清久作等。
▼阿波锁
特征是锻造的体积大,有厚重的铁味,装饰上刻有豪华独特的设计。锁匠分为刀锻冶系、铁炮锻造系、农耕具锻冶系,各有特点。名锁上和刀剑一样刻有锁匠的铭。战国时代,蜂须贺小六被授予阿波的领地时振兴蓝染产业,以生产农户为首,手工业者和商人们筑起蓝藏和金藏,锁具作为财富的象征装饰着仓库。此外,阿波受人形净琉璃的影响,产生了很多机关锁。打开方法和钥匙世世代代由家主承继,但在下一代不能顺利继承的请胯下无法开锁,导致破坏损坏仓库的情况偶尔也会发生,所以不太实用。
▼安芸锁
又沉又结实的锻造样式是其特征。钥匙孔的部分两面都呈球状,让人联想到青蛙鼓起的肚子,因此又被称为「どんびき錠」。照片上锁的尺寸是宽18厘米,长12厘米,重2.5千克。刻有广岛浅野家的刀刀匠本家法安的铭文。安芸锁现存的非常少。
▼南京锭
明治维新后,日本从海外进口了南京锁,因为其功能性和防盗性很好,和锁很快就被废弃了。南京锁上装有可以扣接的环状金属梗,使挂锁通过锁梁直接与锁体扣接成为封闭形锁具。大部分情况下,开锁时使用钥匙,或者拨号密码。万一忘记钥匙和密码,也可以用锉刀撬开。锁的构造本身是西洋式的,日本近代时习惯把外国货、珍贵的东西和小巧的东西前面冠名“南京”,锭是挂锁,所以叫“南京锭”。历史上来看,公元前500年开始古罗马就有使用南京锁的迹象。
▼神社锁
神社锁是主要只在神社使用,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虾形的海老锁。特征是左右两端呈龙的头部形状,主体设计有龙鳞,作为美术品也非常的美丽。另一种是以自古以来日本船只的形状为主题设计的船型锁。同时兼备坚固性和设计感,制造成本比海老锁更高。关东使用海老锁的情况比较多,关西使用船型锁的情况比较多。
▼圆筒状锁
明治后期,政府机关、银行、百货商店、医院等西式建筑增加了,门也从纸拉门变成了推拉门。对西洋锁的需求也增加了。进入昭和时代,此前依赖进口的圆筒状锁也开始变味了国产。和今日门把手上的锁十分相似。但在进入二战后,五金生产商不得不向军需产业转型,发展受到了阻碍。对于一般的锁,有两种破解的方法。一个是从钥匙孔插入细铁棒或铁丝,同时按下两个弹簧板来开锁。二是拓印出钥匙的蜡型,用锉刀削好制作复印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