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印度神话
约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出现了哈拉帕文明。约公元前2000年,亚利安人南迁入印度,在战争和文化融合中逐渐取代了原生文明,从印度河流域扩展至恒河流域及整个印度次大陆,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印度文明。
因陀罗 Indra
他是雷神、战神,更是诸神领袖、空界主宰。女神阿底提之子,也是阿底提耶诸神之一。根据不同的传说,有时也被认为是阿修罗神或提婆神。全名为“释提桓因陀罗”,梵语的释迦意为"能够",提婆意为"天人",因陀罗意为“最胜·最优·征服·王者”。因此,这个名字的含义是天界诸神最强大的主宰。佛经汉译时翻转了语序,故称“帝释天”。其妻名为“舍脂“。盟友为楼陀罗、双马童以及毗湿奴。对因陀罗的信仰在后吠陀时期逐渐弱化,雷神之位被梵天、湿婆、毗湿奴这三相神所取代。他们的父亲一般认为是生主迦叶波。因陀罗曾降服太阳、杀死巨蛇弗栗多,从旱灾中拯救世界。传说,因陀罗喝下三大杯苏摩酒来提升战力,用金刚杵(雷电)杀死巨蛇和它的母亲檀奴,释放了·被堵住的水流。
阿耆尼 Agni
火的神格化象征,代表了火焰永恒不朽的奇迹。阿耆尼的梵文意为“火焰”,据说供奉给祂的祭品会被净化、传给其他神祇,因此阿耆尼既是净化者、也是神使。阿耆尼是典型经历了三相神信仰的兴起,但对自然界信仰(原提婆族)仍然保留了一定知名度的神祇。现今印度教还存在的火祭司—-“Agnihotri”,其职责是负责监察其崇拜者。
伐楼拿 Varuṇa
又译婆罗那。天空,雨水,以及天海之神,亦是掌管法规与阴间之神。《梨俱吠陀》记载其为阿修罗神,阿底提耶众神之首。名字可能源于原始印欧语的词根wer-或wel-,表示"遮盖"(如同巨蛇弗栗多)。作为阿迭多的代表,伐楼拿具有作为太阳神的职能。他常与另一位阿修罗神密多罗连结成对偶神,合称“密多罗伐楼拿”,代表了天则梨多的最高守护神。作为天空神,伐楼拿更趋向支配夜空、以及降落自“天海”的雨水。据《阿闼婆吠陀》记载,伐楼拿原是全知神,说谎者逃不出他的罗网,星星是他的千眼密探,监视人类的一举一动。随着时代变迁,他的职能被其他神祇分割,最后沦为单纯的水神、溺水者灵魂的守护神。晚期甚至被描画成海神,穿着金色盔甲,手握蛇皮羂索,骑乘海兽摩竭的形象。伐楼拿的起源不明,有人认为祂来自印伊神话中的伏罗那(vouruna,"光辉之海")。另一种说法来自吠陀的跋伽(Bhaga,"守护神")。被佛教吸收后,伐楼拿被称为“水天”,十二天之一。密教中,将其作为镇守西方、统率那伽族的水神。《圣无动尊安镇家国等法》称:“水天,乘龟,右执蛇索,左手叉腰。其天头上有七龙头,状如蛇形。” 《瑜伽护摩仪轨》记载︰“西方水天住于水中,乘龟,浅绿色。右手执刀,左手执龙索,头冠上有五龙。四天女持妙华。”
苏利耶 Sūrya
太阳神,他是天父神特尤斯之子,宗教艺术中他被描画成拥有金色的毛发和手臂,乘坐着由七匹马拉动的战车,这七匹马象征了七种脉轮。佛教将他列为十二天之一,即日天。
楼陀罗 Rudra
风暴、狩猎、死亡和自然界之神。在梨俱吠陀里还拥有三目、兽主、射手、大天、荒神、十一面神等称号,楼陀罗被称为最强大的力量。楼陀罗可能是飓风、暴风雨或可怕的咆哮声。他的外型是褐色皮肤,著金色装饰,有发辫,手持弓箭,被视为破坏神湿婆的早期型态或别称。他在暴怒时会滥伤人畜;他又擅长以草药来给人治病。其名意为“狂吼”或“咆哮”(可能是飓风或暴风雨)。楼陀罗为吠陀时代婆罗门教信奉的月亮神系诸神之一,在吠陀时代后期,楼陀罗转换为湿婆,升格并取代月亮神系的神祇伐楼拿,成为主神之一。
里格维迪奇赞美诗的一句经文称Rudra为宇宙之王:
जगताम् पतये नमः । (向宇宙之主致敬)
另一节经文将楼陀罗放在众神的心内,表明他是众神的内在自我。
देवानां हृदयभ्यो नमो । (向在众神心中的他致意)
त्र्यम्बकं यजामहे सुगंधिं पुष्टिवर्धनम् उर्वारूकमिव बन्धनान् मृत्योर्मुक्षीय मा अमृतात।
(我们以繁荣丰盛之妙香向三目神献祭,让我如藤上之瓜脱离死亡、获取永生)
梵天 Brahmā
印度教三相神之一,被认作"创造"之神。宇宙最高原理,"梵"的神格化。佛教文献中,其居所为大梵摩天,故而简称为“梵天”。坐骑为孔雀或天鹅,配偶为智慧女神萨拉斯瓦蒂。他创造了辩才天女、达刹、生主之首诞于梵天之右拇指,其妻钵罗苏底生于梵天之左拇指。 佛教也将梵天吸纳为护法之一,华人称之为四面佛或四面神,据说有保佑人间富贵吉祥的功能,在东南亚有非常多信众。根据《往世书》的说法,梵天是自我诞生的,并没有母亲。一说在宇宙肇始之际,毗湿奴肚脐上的莲花产生了梵天。这也说明了梵天的名字又叫做Nabhija(意味“从肚脐生出来的”)。另一个传说则说梵天是从漂流在水上的一颗金卵中诞生的,因此梵天又叫做Hiranyagarbha(金卵之意)。最后,金卵的剩余部分则扩张成宇宙。由于他是在水中诞生的,因此他又被称为Kanja(意味“在水中诞生的”)。梵天是至高存在“梵”和阴性能量自性或幻象的儿子。
毘湿奴 Viṣṇu
印度教三相神之一,众生的“守护”之神。性格温和,恩惠信徒,常化身拯救世界。别称诃利、幻惑天王等,
奥义书中把那罗延、那罗希摩、婆薮天等列作其化身。
梵天主管“创造”、湿婆主掌“毁灭”。佛教称为毘纽天,又译作毘搜纽天、毘瑟笯天、毘瑟拏天、韦纽天、遍入天、遍胜天、遍闻天等,亦常将其等同于那罗延天。毗湿奴最早出现在《梨俱吠陀》,其特色是三步就能够走遍世界,象征太阳于上午、中午、下午的人格化。在早期文献中,毗湿奴的地位并不高,顶多是因陀罗的助手,后来地位逐渐上升,成为印度教主神之一,与梵天、湿婆齐名。 毗湿奴的坐骑为迦楼罗,妻子是吉祥天女,印度教的毗湿奴派专门供奉他,全印度有1000多座庙宇。 毗湿奴经常以象征着无穷、无限的深蓝色皮肤的相貌出现,拥有四只手臂,并骑在神鸟迦楼罗或坐在莲花上。四支手臂分别拿着不同的神器:善见神轮、法螺、莲花,以及金刚杵。另一常见的形象,则是毗湿奴横躺在千头巨蛇“舍沙”(阿难陀龙王)身上,从肚脐中长出来的莲花诞生出创造神梵天,而吉祥天女则随侍在身边。 有一传说,湿婆之妻达刹约尼的父亲达刹,不敬重湿婆,为此达刹约尼以自焚抗议。失去妻子的湿婆,怒将达刹枭首,然后温柔地抱起妻子的尸体,跳起悲伤舞蹈,世界因他的“破坏之舞”濒临灭亡。闻讯赶来的毗湿奴为了拯救世界和减轻湿婆的痛苦,在湿婆跳舞时,将达刹约尼尸体切割成五十块,散落于各地,形成了印度的50处圣地。达刹约尼后来转世为雪山神女,与湿婆再续前缘。 另一传说,梵天一次于众神集会之中与湿婆辩驳,究竟谁的法力较强,湿婆愤怒,拔剑砍断了梵天第五个头颅(故而梵天俗称四面佛)。众神皆对湿婆如此暴戾之举感到不满,毗湿奴神出来调节,抛出法螺、金刚杵、莲花三样法器遮掩视听,湿婆神于是张开额头的眼睛,并自眼中燃烧火焰,金刚杵又落下直逼湿婆神的第三只眼。湿婆神知道自己落败,于是回到喜马拉雅山隐居修行,苦练自己的额上之眼。 又另一传说,湿婆被魔王巴斯马瑟的苦修感动,赐给他“触摸谁的头,谁就会化为灰烬”的能力。但巴斯马瑟性好女色,想要占有湿婆的妻子,毗湿奴化身成舞女摩西妮为湿婆解危,摩西妮与魔王相约,只要能与她跳出一样的舞就以身相许。魔王立刻应允,也随着摩西妮的动作碰触自己的脸颊,随即他被自己的能力化为了灰烬。湿婆让毗湿奴再一次幻化成摩西妮,以便让湿婆看清“幻影”。当毗湿奴答应他的请求后,湿婆因为摩西妮的美而失去理性,疯狂追逐并拥抱摩西妮。 以上毗湿奴与湿婆之间的故事,在印度教不同派系以及不同地区皆有许多变化之版本。
湿婆 Shiva
印度教三相神之一,为毁灭与再生之神。配偶为雪山神女,儿子为象头神与室建陀,女儿为无忧苗。湿婆由吠陀时代的天神楼陀罗演变而成,有转化的职能。 以及地·水·火·风·空·日·月·祭祀8种化身。 佛教认其为居于色究竟天(Akanistha,阿迦腻吒天)的圣者。大乘佛教视其为居法云地的圣者。有些佛经中称其为大自在天(Maheśvara,摩醯首罗),住色界之顶,为三千界之主。后来成为密宗护法之中的大黑天(Mahākāla,摩诃迦罗)。湿婆在《梵书》、《奥义书》以及诸多往世书中都有传说留存,但早期文献中的地位并不高。
传说,雪山神女曾双手遮住湿婆双目,湿婆的额头便浮现第三只眼。在宇宙周期性毁灭之际,他会用这只眼睛杀死所有神和其他一切生物。他也曾只眼将金、银、铁三座恶魔城市和引诱他脱离苦行的爱神烧成灰烬。 另外,他还有一柄称作“阿贾伽瓦”的三叉戟,是闪电的象征,标志着湿婆是风暴之神;有一口剑;一张称作“比那卡”的弓和一根称作“卡特万伽”棍棒。此外,还有3条蛇缠在他身上,能飞快地冲向敌人:一条蛇缠在他束起的头发中,在他的头上扬起头兜;一条蛇缠在他的肩上或颈上;另一条蛇构成他的圣线。
曾经,毗湿奴与梵天争论时,面前出现了一根火柱,熊熊火焰好似要烧毁宇宙。两位大神当即寻找火柱的来源,毗湿奴变成一头巨猪,顺着柱子向下探寻了一千年;梵天变成一只天鹅,顺着柱子向上亦寻了一千年。但他们都没有到达柱子的尽头,当他们回到出发地相见时,湿婆出现在他们面前;此刻他们才发现这根柱子原来是湿婆的“林伽”。于是两位大神把湿婆奉为最伟大最值得崇敬的神。因此,印度教的湿婆派信徒把湿婆奉为宇宙最高的神,而毗湿奴与梵天两位大神都在他之下。
湿婆是苦行之神,终年在喜马拉雅山上的卡拉萨山修炼苦行,即是西藏普兰县的冈仁波齐峰,通过最严格的苦行和最彻底的沉思获得最深奥的知识和神奇力量。 他还是舞蹈之神,在欢乐和悲伤时喜欢跳舞,创造刚柔两种舞蹈,被誉为舞王。舞蹈象征着湿婆的荣耀和宇宙的永恒运动,运动是为了使宇宙不朽。但是在一个时代结束时,他通过跳坦达瓦之舞完成世界的毁灭并使之合并到世界精神之中。他是妖魔鬼怪的统帅。他的形象被描绘成5头3眼4手,手中分执三股叉、水罐、神螺、鼓等;身着兽皮衣,浑身涂灰,头上有一弯新月作为装饰,头发盘成犄角形,上有恒河的象征物。坐骑是一头大白牛。 湿婆有“吉祥”的意味,在梨俱吠陀经中是暴风神楼陀罗的别称。一方面他是以豪雨、雷等破坏的神,另一面他是治疗疾病的治愈神。 湿婆的善行之一是分布了七条圣河。恒河环绕着喜马拉雅山中梅卢山上的梵天之城,从山上汹涌奔泻而下。为了缓冲激流使之不至于酿成灾祸,湿婆站在河水下面,河水蜿蜒流经他束起的头发之后分成了7股,这7股河水便成了印度的7条圣河。
湿婆的第一任妻子是萨蒂,其父达刹曾经羞辱湿婆,萨蒂因而投火自尽,伤痛欲绝的湿婆斩首了达刹,并纵火焚烧天界,于火中起舞,打算毁灭世界。毗湿奴便与湿婆斗法,将萨蒂的遗体切割成108块,散落于三界之中并请梵天为之讲和,湿婆便进入喜玛拉雅山中隐居。时过一万年,萨蒂转生成雪山神女,让湿婆回心转意与她再婚,百年后替湿婆生下了象头神与室建陀。有些传说中,他也娶了雪山神女的姊妹恒河女神。
在印度神话中,神祇也有生老病死。梵天与阿修罗和诸神一起相议去搅乳海,直到乳海出现苏摩。在接近尾声的时候,负责捆绑着宇宙最高山峰——须弥山去搅拌大海的巨蛇婆苏吉却忍受不了剧痛,口中喷出有如海量的毒汁,毒汁溅到地上汇聚成江河,流入大海,毒害三界众生。湿婆不忍让众生受苦,把所有毒物吞入并存放在喉咙处,喉咙被烧成青色。因此,湿婆又被印度人称为“尼罗亘沓”(nīlakaṇṭha)”,意即青颈。佛教中的“青颈陀罗尼”里面所叙述的本尊菩萨“青颈观音”就是取材于“湿婆吞毒汁”的神话。
月亮王朝 Candravaṃśa
古印度文献中描述的一个刹帝利世系。据说这个王朝是月神的后裔。黑天就出生在月亮王朝的雅度分支。根据《百道梵书》的说法,洪呼王是部陀(月神旃陀罗之子)和伊罗(摩奴之女)的儿子。洪呼王的曾孙迅行有五个儿子,分别是雅度、杜尔婆薮、德卢修、阿奴和补卢。这些是吠陀经中提到的五个吠陀部落的名称。据《摩诃婆罗多》记载,这个王朝的始祖是伊罗,波罗底湿陀那(pratishthana)的统治者,而他们的儿子兔印(Shashabindu)统治着巴赫利(Bahli)。伊罗的后裔被称为月种(Chandravanshi)或伊罗族(Aila),部陀之子洪呼王是月亮王朝第一位国王。在印度教文献中,构成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主题的俱卢之战主要是在月亮王朝分支间进行,结果是阿周那离开战场并受到了导师黑天的谴责。黑天提醒阿周那,正法高于一切,并且这些话语构成了所有四个刹帝利家族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石。到俱卢战争结束后,雅度血统都处于濒危之中。多门城的沉没象征了整个雅度世系的毁灭,除了被阿周那拯救并后来成为秣菟罗国王的婆竭罗。
太阳王朝 Suryavaṃśa
印度史诗中太阳神之孙甘蔗王建立的王朝,也被称为甘蔗王朝,与月亮王朝一起构成刹帝利瓦尔纳的主要世系。罗摩属于太阳王朝,黑天属于月亮王朝。耆那教始祖第一位蒂尔丹嘉拉勒舍波提婆就是甘蔗王,还有其他二十一个蒂尔丹嘉拉也出自这个王朝。根据佛教典籍和传统,释迦牟尼就是这个王朝的后裔,佛经中译为“日种”。后来印度次大陆的许多国王亦声称自己有太阳王朝的血统。这个王朝的著名人物:曼陀特哩、穆俱昆陀、鸯婆哩沙、婆罗多转轮王、巴霍巴利王、诃利旃陀罗王、底离钵王、萨竭罗王、罗怙王、罗摩和波斯匿王。无论是往世书还是佛教经典,净饭王、悉达多和罗睺罗都出自甘蔗王朝,根据佛教典籍摩诃三末多是释迦族王朝的开创者。太阳王朝是往世书和史诗中的两个主要传奇刹帝利王朝之一,另一个是月亮王朝。根据《诃利世系》的说法,甘蔗王被认为是王朝的始祖,并被他的父亲毗婆斯婆多·摩奴授予了雅利安伐尔塔王国。摩奴在大洪水中幸存下来后,在雅利安伐尔塔定居。摩奴在萨拉育河建造的阿逾陀含义为“无敌之城”。这座城曾是太阳王朝多代的首都,也是罗摩的出生地。据一些印度教文献描述,梵天最早创造的人类,七仙人之一的摩利支,是太阳王朝的祖先。摩利支的长子迦叶波在克什米尔定居,对吠陀经作出了贡献。后来,迦叶波和阿底提的儿子日神苏利耶娶了毘首羯磨的女儿,并且有了很多孩子,其中毗婆斯婆多·摩奴被赋予了建立文明的责任,因此诞生了太阳王朝。摩奴也是月亮王朝的始祖,因为他将女儿嫁给了月神旃陀罗的儿子部陀,这对夫妇生下了洪呼王,月亮王朝的第一任国王。
阿育王的树林 Ashoka Vatika
湿婆 Shiva
bottom of page